庆祝劳动的历史沿革
\n中国庆祝劳动的传统,要从上古说起。
\n据《帝王世纪》记载,伏羲“重农桑,务耕田”,每年农历二月初二,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亲自“耕而种之”,以彰显他对农耕的重视。
\n为何选择这天呢?
\n从节气上说,二月初二正处二十四节气雨水、惊蛰、春分期间。这时气温回升,冰河解冻,春回大地,正适合耕种劳作。
\n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提到,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,更会效仿伏羲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,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。
\n“御驾亲耕”的传统,也由此传了下去。
\n
商代青铜犁铧
\n诗经名篇《七月》中农民劳作的时间表:
\n正月:挖采冰块——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”
\n二月:下地耕种——“四之日举趾。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”
\n三月:采摘桑叶——“女执懿筐,遵彼微行,爰求柔桑”
\n六月:开始丰收瓜果——“六月食郁及薁”
\n七月:收获豆子蔬菜——“七月亨葵及菽”
\n八月:打红枣、割芦苇、摘葫芦、纺麻织布、收割庄稼等等忙得不可开交
\n九月:做衣服,打谷场——“九月授衣,九月筑场圃”
\n十月:收割晚稻、把粮食缴纳到仓库里——“十月纳禾稼”“十月下田收稻谷”
\n十一月:进山狩猎——“取彼狐狸,为公子裘”“言私其豵,献豜于公”
\n十二月:贵族召开宴席——“朋酒斯飨,曰杀羔羊”宴请领地里的农夫
\n
唐代彩绘劳动妇女俑群
\n自唐代开始,二月二被正式定为“耕事节”或“劳农节”,皇帝还要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、松土,象征性地参加劳动,农民们要在农具上绑上显示喜庆的红绸布下地播种。
\n有趣的是,据传二月二也成了“挑菜节”——春季到来,菜园里的蔬菜还没长成,山野里的野菜早已遍地,于是“挑菜”成了这个季节的固定节目。
\n关于挑菜节,诗人笔下的浪漫别有雅趣。
\n郑谷《蜀中春雨》:“和暖又逢挑菜日,寂寥未是探花人。”
\n戴东老《春日田园杂兴三首》:“野花村酝赏清明,挑菜踏青鱼队行。”
\n李淖的《秦中岁时记》中,也有着“二月二日,曲江採菜,士民游观极盛”的记载。
\n可见,挑菜节已经成为“全民节日”。
\n到了宋元时期,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,既是“耕事节”,又是“花朝节”“踏青节”。总之,不管节日内容如何变化,劳动的性质都一直得以延续。
\n
仿康熙《御制耕织图·灌溉》玻璃画 清代
\n到了明代,皇家为了方便还特地修建了个先农坛,圈出一亩三分田供皇帝耕地。每逢二月初二,皇帝就在先农坛内,右手扶犁、左手执鞭,往返犁地四趟。
\n清代时期,雍正皇帝还会亲自带领朝廷官员和后宫嫔妃到专门开辟的“一亩园”中执鞭扶犁、挥汗如雨,体验一把当农民的瘾。
\n为了让人们重视农耕,清政府后来明文规定:“凡七十以上耕者,免赋税杂差,劳农节赏绢一匹,棉十斤,米一石。”
\n故宫博物院所藏的《胤禛耕织图》便生动描绘了雍正耕作的画面:青山绿水之间,他正带领众人收割,人物形象生动传神,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。
\n庆祝劳动的节日习俗
\n春社
\n“春社”一般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,大约在农历二月份。仲春之戊日,大约春分前后,正值春耕、春播繁忙季节,此时举行社祀活动,具有异乎寻常意义,祈求社神保佑庄稼旺盛,谷物丰稔。
\n为了极大程度地激发土地的繁衍力和谷物生长活力,春社仪式欢快热烈,除杀牲祭社神、农神和啖饮宴乐之外,春社也是一个社交和娱乐的场合。在一些地方,春社会有赛社、社戏、巫祝、聚饮等活动,甚至还有穿春装、摆鲜花、饮社酒、观赏社火、社戏等习俗。
\n伏日
\n到了夏季,天气炎热,夏收、夏种已完成,庄稼进入平稳生长阶段,农家利用农事稍暇时机,举行伏日祭祀活动,杀猪宰羊屠狗饮乐,稍作歇息,养力以事秋作。
\n“伏日”这天除了祭祀外,最重要的就是吃喝了,早在汉魏时期,人们会在入伏这天呼朋唤友痛饮一番,以这样的方式驱避热毒恶气和体内寒邪。在吃方面,也是百里不同风,十里不同俗:鲁南苏北地区是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,杭州是“头伏火腿二伏鸡”,到了南昌又变成了“头伏吃鸡二伏鸭”……
\n汉朝杨恽在《报孙会宗书》中说,“田家作苦,岁时伏腊,烹羊炮羔,斗酒自劳。”最热的时候,给自己放一天假,既是消暑避热养生健体,也是预祝丰收,对自己一季辛勤耕作的慰劳。
\n乞巧
\n农历七月七日,在它成为“情人节”和“购物狂欢节”之前,最早其实是“劳动节”——随着暑气渐退,天气乍凉,男耕女织的社会里,女子们就要开始纺线织布、准备寒衣了。
\n在这天,妇女们会斋戒沐浴,案前焚香,然后朝着织女星诚心许愿,希望能向织女乞得慧心巧智,所以该节得名“乞巧节”,又称“双七节”“七夕节”。
\n后经历史发展,七夕被赋予了“牛郎织女”的美丽爱情传说,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,在现代更是产生了“中国情人节”的文化含义。
\n腊日
\n岁末年终,迎来了腊日。
\n腊日是中国最古老的农祀节日,也是劳动者祭农神庆丰年的盛大狂欢节。
\n吃腊八粥的传统,也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。农历腊月(十二月)初八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。
\n北方有些地区过“腊八节”时,其活动内容中有一项与农耕(林果)习俗有关,那就是“割树抹粥”——腊八粥煮好了,先盛一小碗端到自家果园里,用刀象征性地在梨树、桃树等果树根部割开一个小口子,然后将腊八粥抹在“口”子上,他们相信如此会使当年果实获得丰收。
\n牛节
\n除了犒劳自己,古人还会为“牛”庆祝。
\n在中华文化里,牛是勤劳、奉献、奋进、力量的象征,也是劳动人民最忠实的伙伴。
\n牛节,是报谢耕牛的节日。
\n长期以来,中国农业生产以畜力为主,其中耕牛起了至关重要作用,诸如耕耙犁耩、压场和运输等活路,无不依赖牛力。
\n清代习惯于十月初一日祭牛王,原因是七月底正值农忙时节,为不夺农时,故选择农闲期间进行。
\n就“如何让牛过好节”,我国各个民族也诞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习俗:
\n仡佬族会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,挂在牛的双角,牵到水塘边照看影子,谓之“替牛王祝寿”;哈尼族会用鸡肉和肉汤拌糯米饭喂牛,同时还要祈祷;壮族会由长者唱牛歌,颂扬牛功,劝戒世人爱护耕牛……
\n不过,最重要的还是耕牛们可以在“牛节”这天休息一日。
\n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\n